【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殼牌石油 (Shell) 是近來又一家宣布減記油田面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型油氣公司,這讓一直對頁岩油氣開發抱持懷疑的人士,有了個理由能質疑,水力壓裂法所帶來的油氣革命是否已碰上大問題。
在殼牌於 8 月 1 日的聲明中,超過 20 億美元減值主要都與位於北美洲的頁岩蘊油油田有關,反映出最新探鑽與估值的結果。其他已對美國頁岩油田資產進行減記的石油公司,還有英國天然氣集團 (BG Group)(BG-UK)及澳洲必和必拓 (BHP Billiton)(BHP-AU)。
有市場人士認為,石油業者過去太過熱中頁岩油氣開發,現在正是反效果出現的時候。研究機構 Bernstein Research 分析師也在備忘錄表示,應對殼牌探鑽結果與預期的落差謹慎看待。
但路透社專欄主筆 John Kemp 分析,殼牌和其他大型石油公司的減記,只表示它們太晚進入頁岩油開發的競爭,在低品質與未適度探勘的資產上做了過度支出,而不代表頁岩油氣革命有衰減的跡象。此項技術的生產潛力,應與石油公司購買開發權的花費分開來思考。
在 2007 至 2011 年間,頁岩油氣產業呈現出泡沫化的種種跡象:顛覆性的新技術為早期投入者帶來豐厚財富,其他投資人與企業也一窩蜂跟進。可以預見,後到的投資人得花更高價格取得開發權、成本上升、市場供過於求、油價下跌、豐厚利潤不再,導致資產減記的結果。
資產減記都發生在頁岩熱潮的晚期投入者身上,不管他們是以租用或收購方式取得開採權。
頁岩氣的生產對油氣與凝析業者自身造成衝擊,因為頁岩氣產量很大,而使天然氣或乙烷、丙烷、丁烷等產品價格下跌。但對石油業者而言,主要衝擊來自於對油田的過度支出。頁岩有高度異質性,不同地點的頁岩組成可能差別很大,且各個頁岩油田的開採情形均不相同,難以等而論之,或依循他例估計產量。
在每個不同的頁岩油田,壓裂法需要多次測試與鑽探來找出最好的生產點。早期投入頁岩油氣生產的業者,已經過長期測試,找到其油田中最有效率的生產點,他們也較早簽下開發租約,分紅及租金等各項條款都較為合理,較晚進入的業者條件就相對不利。就像當年的淘金潮,持續發燒個幾年後,姍姍來遲的企業只能租到較無價值的土地,也不那麼令人意外。
雖然並非所有新油田都一定會令人失望,但較昂貴的勘察支出與鑑定工作是無法避免的,探鑽與壓裂都要經多次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開採點。有些頁岩層就是產量不佳,而有些則仰賴更多的投資。這些在頁岩熱潮高點才加入的企業,他們必須體認已經過度支出,並且絕對不會在預期的時間點內獲得理想回報。
『新聞來源/鉅亨網』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