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在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建築工地上發現一個古墓,在古墓的左室墓碑上刻著『明故太子少保周文安公之墓』。據省文化考古研究院証實,『文安』即為明代鴻儒周洪謨死後的賜諡,周洪謨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曾在宜賓創立翠屏書院。周洪謨完成了宜賓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宜賓市文廣局文物博物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周洪謨的墓室將在原址進行保護。
發現 古墓現身工地 兩室都刻有壁畫
據新華網報導,今年7月17日,在宜賓市下江北宜賓市七中新校區的在建工地上,一台挖掘機在大部分是鬆土的地方碰到了一些堅硬的石頭,當時現場的工作人員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次挖掘到的是明代鴻儒周洪謨之墓。『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到現場後,拉起了警戒線。』負責在工地上做飯的文大姐表示,考古人員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進行勘察發掘。
古墓遺址位於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沙灣龍首山上。古墓面向長江而葬,古墓的礦頂已經被揭開,分為左右兩個墓室。整個古墓寬五六公尺,長七八公尺,在背對左側的墓室內碑上刻有『明故太子少保周文安公之墓』字樣。墓室裡的棺槨已經清理堆放在一旁,兩個墓室都有許多壁畫,右邊墓室壁畫上刻有花紋祥雲圖示,中間壁室上刻有銅錢方孔,看起來很漂亮。周洪謨一側的墓室壁畫也很精美,部分地方壁畫的朱砂都還看得清楚。
奇特 墓室石頭完整 排水系統健全
參與發掘的工作人號稱,雖然墓室礦頂已經被打開,但在墓室裡刻有清晰的字跡,墓室幾乎是用一塊完整的石頭搭建的。現場施工的建築工人指著一塊長10公尺左右的整石說,這塊整石約2噸。據了解,目前,這些墓室石頭已經被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根據墓室結構標號,為下一步保護工作做好準備。
此外,墓室周圍都是用黑色磚石加上糯公尺粉漿砌成。墓室頭上有一個用石頭打造的硯台,供後人祭拜。墓室內還有完善的排水與防水系統,其墓道已經延伸到墓前的四五十公尺開外。9月16日上午,諸多周洪謨的後人到古墓前進行祭奠。一位來自長寧縣雙河鎮的周姓老人說,他是周洪謨的後裔,聽說先祖的墓址被發現後,內心非常激動。而據既是周洪謨研究會會員,又是周洪謨後裔的周興福介紹,他們一直知道周洪謨墓地在白沙灣,但尋找了十幾年一直都無法確認,直到此次被考古發現。
保護文保部門:將對古墓進行原址保護
據宜賓市文廣局文物博物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周洪謨古墓現已清理完畢,下一步,將會對其進行原址保護,而原本準備遷建的宜賓七中也將對位址進行調整,『周洪謨是宜賓歷史上出現的較高級別的官員,對宜賓教育、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其墓室本身就是比較重要的文物。』『這個古墓的規格極高,在一些文獻中其實早已有了這個古墓的記載,但古墓已多次遭盜,所以裡面空空如也,並無遺物。』該負責人表示。
相關鏈結 周洪謨把明代宜賓酒帶到南京
據史料記載,周洪謨(1421~1492),字堯弼,謚號文安。四川長寧縣人。明正統十年(1445年),進士及第,殿試榜眼,並授翰林院編修一職,後修《環宇通志》。一直致力研究周洪謨文化的宜賓學院教授郭五林說,明鴻儒周洪謨先生為宜賓帶來了巨大文化貢獻,在翠屏山創立翠屏書院,在宜賓文化中深深的融入了中原文化,是封建社會四川最大的官員之一。周洪謨一生經歷了四個皇帝,68歲告老還鄉,當時敘州(今宜賓)百姓當時磕頭跪求他留在該地造福宜賓人民,後來的劉臣街也因此得名,周洪謨先生退休後曾在宜賓翠屏山授學,後經幾代發展,頗有規模。舊址在趙一曼紀念館。
宜賓學院教授郭五林說,發現古墓是件好事,宜賓臨港開發區發現古墓在盡一切可能保護出土文物的同時應大力發展歷史文化,為酒文化做足支撐,周洪謨先生酷愛釀酒,在明代中國酒文化已研究頗深,周洪謨先生在擔任南京北京國子監祭酒時期,其母曾從宜賓送酒到南京。宜賓學院目前成立了周洪謨研究所,由周先生後人擔任所長,此次考古體現了宜賓歷史悠久,核心文化資源豐富。
關鍵字:
考古
宜賓
發掘
明太子
少保
墓室
石頭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