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然晶片組本身並未有太大的更新幅度,廠商也不會就此坐以待斃,仍然按照以往的操作手法,增加了不少新功能,讓原先賣點不甚強勢的Z97晶片組仍然擁有不錯的行銷說詞,當然編輯部這邊也會就產品的實際表現與設計方向,一一分析,給予讀者對於新產品的全面認識。
Intel Z97 增加 M.2 元素
目前稱得上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為 M.2 介面正式成為 Z97 晶片組的標準規格,在此之前的 Z87 晶片所擁有的 M.2 插槽為廠商自主加入,並非為 Intel 強制規定的內定介面,當然那時候的名稱為 NGFF、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 ,而現時則是稱作為 M.2 ,兩者為同一介面,但 M.2 有更嚴謹的規範,而 NGFF 不如稱它做為草案規格也不為過,就如同 802.11ac draft 與 802.11ac ,兩者間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實際規格上並不完全可以劃上等號。
在 Z87 晶片上, NGFF 僅使用1條 PCI-E 通道做為溝通橋樑,而在 M.2 則是使用2條 PCI-E 通道,這個目的在於高速儲存裝置的陸續問市,以往所採用的 SATA 6Gb/s 儲存介面已經不敷使用,產生了效能瓶頸,而 PCI-E 通道這類型可匯整頻寬的通用型介面,順理成章的成為不錯的選擇。
此舉也就造就了目前高速儲存介面大量採用 PCI-E 通道為橋樑,如 OCZ Revo Drive 系列產品,採用 PCI-E x4 、 PCI-E x8 做為傳輸介面,達到更大的頻寬,不過畢竟所使用的 PCI-E 插槽並非各類型主機板會內建的規格,如低階主機板就不會內建多條 PCI-E x4 以上的插槽,另外 PCI-E 儲存介面的產品使用上較不便,且售價高昂,過於佔用空間等因素,不適合筆記型電腦使用等問題,造就了 M.2 這個介面誕生。
供電迴路與上代產品相同
在 Gene 的供電迴路結構上與上代產品一樣都是採用8相迴路,所使用的料件一樣為德州儀器所生產的 NexFET 產品,搭配的電感則是 BlackWing 60A 產品,不過 NexFET 本身只能夠達到 40A ,整體來說供電迴路的設計上與上一代 Gene 所使用的設計是一模一樣,差別只在於散熱片的造型改變,另外 BlackWing 電感原先增加散熱面積的造型,也更改為一般造型。
音效設計因 I/O 結構改變
在音效的部分上採用與 Maximus VI Impact 一樣採用子卡設計,其根本原因在 I/O 結構上的改變,增加了 Mini PCI-E 的預留插槽在上面,導致所有 I/O 皆需往下挪移,而最後造成 Audio Jack 6 孔結構與第一根 PCI-E 插槽衝突,為保留音效功能而將之改為子卡設計,而原先在 PCB 部分有針對類比音效所做的隔離層,則是取消。
PCI-E 通道上的分配
Gene 因屬於 microATX 產品,最多也只會有4條 PCI-E 插槽,不過華碩目前也僅提供3條普通插槽,另外提供1條 Mini PCI-E ,而在通道上面的分配上就顯得無比重要,其中因 Intel 晶片組最多僅提供8條 PCI-E 的數量問題,造成幾乎所有主機板都會面臨到部分功能是無法同時啟用的非 A 則 B 的關係,只能擇一使用,那麼廠商如何將有限的通道進行合理的分配就變成使用者所必須要關心的問題。首先 Gene 上提供1個 Mini PCI-E 、1個 Intel Lan 、2個 ASMedia USB 3.0、1個 M.2 、2個 ASMedia SATA 6Gb/s ,還有1條 PCI-E x4 ,另外還有2條紅色的 PCI-E x16 插槽,不過這2條插槽所使用的頻寬並非晶片組,而是處理器內部的 PCI-E 通道,故這邊不討論這2條如何分配,它們只存在 x16、x0與x8、x8 的關係。這邊華碩將 Intel Lan、ASMedia SATA 6Gb/s 晶片直接與晶片組相連,為獨佔關係,其他裝置並不會與之搶頻寬,而 Mini PCI-E、M.2、PCI-E x4 這3個之間的關係則是共享關係,華碩將剩餘的4條 PCI-E 通道之中的2條直接導入 PCI-E x4 這個插槽內,剩餘的2條則是導入 Quick Switch 中。可將頻寬切入 PCI-E x4 中,與上述直接導入 PCI-E 插槽中的2條匯整成為 x4 插槽,或者再進入另一顆 Quick Switch,這邊2條 PCI-E 通道的其中1條會導入 M.2 插槽,而另一條則是可切換給 Mini PCI-E 或者導入M.2插槽形成 PCI-E x2 頻寬。具體來說 PCI-E x4 必定具備 x2 頻寬,M.2 則是可分為x1、x2,Mini PCI-E 則是只有 x1或x0,這邊的優先順序為 PCI-E、M.2、Mini PCI-E ,但實際上玩家可能面臨到的問題為使用 Mini PCI-E 插槽安裝無線網卡後,M.2 僅有 x1 頻寬,結果為比 SATA 6Gb/s 還要慢,而 PCI-E x4 成為閒置且不可將該 x2 頻寬導入 M.2 使用,較好的分配狀況為 M.2 為必 x2 , Mini PCI-E 與 PCI-E x4 採二擇一或各 x1 的頻寬,能夠更全面的滿足高速儲存裝置的頻寬,且不失其他裝置的使用可能性。最後的2個 ASMedia USB 則是華碩設計上面的一個失誤, Flexible I/O 功能可以選擇將 USB 3.0 或者 SATA 6Gb/s 轉為 PCI-E 通道使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少了2個原生 USB 3.0 ,取而代之的則是 ASMedia 提供,造成平白1組 PCI-E 通道浪費的問題。
設計瑕疵造成不比上代更優
純論規格來看,如果不使用 M.2 ,那麼 Z87 在音效上或許會較 Z97 所採用的子卡設計來的更優,若有 M.2 需求,那麼 Z97 能夠提供全速 x2 頻寬也不失一個選擇,不過若是本來就擁有 Z87 平台的使用者,有 M.2 需求或許可以轉為購買 PCI-E 轉卡來的更經濟實惠。(洪貫樺)
▲在I/O介面上面僅提供1個影像輸出埠,且為不支援 4K 60Hz 的 HDMI ,並未提供 Display Port 是稍微可惜的一點。
▲主機板內建6個 SATA 6Gb/s 埠,另外額外提供2個第三方晶片擴充 SATA 6Gb/s 埠,共計8個。
▲M.2插槽就位於2條 PCI-E 插槽之間,可提供2260、2280規格,並不支援最長的22110規格。
▲板載按鈕位於主機板底部,提供裸測環境快速啟動與重啟,另外還提供 KeyBot、SoundStage 按鈕。
▲KeyBot 專屬晶片,能夠提供 S5 Mode 底下底層定義鍵盤特殊功能鍵,屬於硬體端的功能實作。
▲在主機板右上角則是提供電壓量測點與 Debug LED ,提供玩家超頻時能夠實時偵測與狀況迅速排除的功能。
▲音效的部分因空間不足而改以子卡的方式,一樣具備金屬屏蔽罩,降低電磁干擾。
▲音效子卡與主機板連接的介面為特殊定義的腳位,並沒有辦法與市面上產品進行替換。
▲在最上緣提供 Mini PCI-E 插槽,可以安裝無線網路卡,或者無線網路卡加藍牙二合一擴充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