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自前 2 年嘗試開拓記憶體模組產品線後,平台化概念版圖持續擴張,日前正式跨入競爭激烈的固態硬碟市場,推出首款產品 Radeon R7 SSD。該產品線依循相同的運作模式,與 OCZ 攜手合作客製化而來,頂著 Indilinx 控制器與 Toshiba 快閃記憶體顆粒光環,期望能獲得玩家青睞。
平台化概念第二步實現
AMD 身為處理器、主機板晶片組、繪圖顯示晶片製造商,因應電腦零組件市場生態轉變,萌生出系統整合商的平台整合概念。除了持續推出自己本業產品外,也嘗試攜手協力夥伴新拓產品線,以自家品牌為號召,推出建構電腦平台所需要的零組件產品。
第一步計畫始於前 2年,AMD 當時推出自有品牌記憶體模組,並不諱言沒有自己開發設計,產品本質上屬於貼牌形式。新發布的 Radeon R7 固態硬碟產品線,同樣依循這運作模式,由協力夥伴提供客製化商品,並且打上 AMD 品牌來銷售之。
▲ AMD Radeon R7 SSD 本尊。
▲ 產品提供 2.5 轉 3.5 吋固定轉接套件,另外還有系統轉移備份軟體,需依說明書指示上網下載使用。
源自 OCZ 經過修改調整
Radeon R7 固態硬碟是由 OCZ 操刀,以自家消費性旗艦機種 Vector 150 為基礎,修改調整規格設定而來,全身上下充滿 OCZ 的影子。其控制器為 IDX500M00-BC 版本,和 Vector 150 所採用版本完全相同,並非外界早先猜測可能是 Vertex 400 系列的孿生產物,因為該系列控制器實為 IDX500M10-BC 版本。兩者差異在於處理器時脈不同,這將牽動資料處理效率,以至於效能有別。
▲ Radeon R7 SSD 直接套用 OCZ 現成設計方案,電路板線路布局並未經過修改。
▲ 控制器和 OCZ Vector 150 相同,為時脈較高的 Barefoot 3 IDX500M00-BC 版本。
AMD 並未針對快閃記憶體顆粒部分,提出特殊的客製化要求,因此維持 OCZ 早先開案設計配置,使用母公司 Toshiba 製品。該顆粒為 Toggle 2.0 類型、A19 製程規格,是 Toshiba 近來強力主打的新一代 19nm 製程產品,官方宣稱結構改良提升理論抹寫耐力,並且具備高速寫入特性。反觀 OCZ 自家的 Vector 150、Vertex 460,是使用初代 19nm 製程顆粒,Radeon R7 配置看似較佳。
▲ 電路板正反兩面一共配置 16 顆快閃記憶體。
▲ Toshiba 製顆粒型號 TH58TEG7DDKBA4C,單顆容量 16GB。(圖例為 240GB 版本)
▲ 電路板上共配置 2 顆 Micron 製 DD3L-SDRAM,型號 4HK77 D9PSH 總和容量 512MB。
耐用度差異反應在價格上
儘管 Radeon R7 SSD 是 Vector 150 孿生產品,AMD 客製化變動了部分規格,主要集中在設計耐用度這方面。Vector 150 規格標示 50GB/日、5 年、91TBW(Total Bytes Written)、5 年保固,Radeon R7 調降為 30GB/日、4 年、43TBW、4 年保固,這差異起因是產品定位導向不同,AMD 於價格上適切反應出這落差。
▲ AMD 官方產品定位區隔資訊。
截至目前為止,AMD 尚未提供 Radeon R7 台灣正式建議售價,美國總部發布資訊則是如下列。與孿生兄弟 Vector 150 台灣零售通路價格相較下,Radeon R7 比較突出的是 240GB 容量,性價比看來頗高。Vector 150 參考價格約為 5,990,若 Radeon R7 台灣開賣價格低於總部建議售價,那麼價差將達到 1,000 元之譜。
120GB:US$99.99 折合新台幣約 3,016 元
240GB:US$163.99 折合新台幣約 4,927 元
480GB:US$298.99 折合新台幣約 9,021 元
然而 OCZ 產品掛上 AMD 招牌,能否和先前記憶體模組那樣獲得良好評價,這就有待消費者反應來證明了。
▲ Indilinx 控制器亦為效能不俗的設計方案,只是難以出現在其他廠商產品線上。
延伸閱讀:
2014 年固態硬碟新趨勢,TLC 顆粒將成為低價市場主流?
Crucial MX100 - 採用16nm快閃記憶體,低價但功能齊備
Fujitsu F100 低價位固態硬碟新品,讀取速度可衝破 550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