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鍵盤裡藏著許多學問,不單只是一把送出訊號的打字工具而已。從鍵盤的由外而內,如鍵帽的材料與印刷技術、外觀設計至內部結構、觸發開關的差異性,至內部的訊號處理內容。甚至在生產鍵盤的過程中,是否相同代工廠便是相同品質呢?這些每個細節都是值得深入探討,這也是為什麼鍵盤的售價最低可以從新台幣100元,最高可能1把就要超過新台幣好幾萬元。
網路上充斥許多錯誤資訊
雖然許多細節內容在其他刊物,或者網路上已經有諸多討論,但筆者語重心長的跟各位說,其實很多資訊內容源頭都是錯誤的,因此經過以訛傳訛以及各自腦補之下,反而讓這些錯誤資訊感覺變成是正確的觀念。筆者本身從學生時期便對鍵盤感到興趣,收集鍵盤至今已超過百把鍵盤,而更因為興趣而踏入業界。此外,為了讓更多玩家能深入了解鍵盤,還定期舉辦台灣鍵盤趴,讓更多有興趣的玩家能近距離接觸與了解鍵盤本質。
很多人認為鍵盤就是鍵盤,只是用來打字的工具而已,但其實選把好鍵盤是可以增加打字的工作效率。古人有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鍵盤是屬於現代人的筆墨,許多文字都是由鍵盤產生,因此好鍵盤真的很重要。但是筆者在一開始先特別提醒各位,並不是貴的鍵盤就是代表好鍵盤,選擇適合自己的鍵盤才是最重要的。
從本期開始筆者將分享給讀者對於鍵盤的另一種見解,而不是只看到廠商的表面文字敘述,以及廠商所沒提到的內容真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連許多廠商人員對於鍵盤也不熟悉,因此所透露出的內容也是錯誤的,那各位讀者該如何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筆者認為就是要從基礎功做起,真正了解各項原理內容後就能判斷出來。
先從鍵盤觸發種類談起
要深入探討鍵盤前,我們必須先了解鍵盤有哪些種類,但依不同的角度便有不同的分類項目。例如從外型設計來看,可以分為標準型鍵盤、人體工學鍵盤、分離式鍵盤等;若以尺寸來看的話,可以分為100%、80%、75%、60%等;若以觸發開關來看的話,常見的則有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電容式鍵盤。而在本篇文章中,筆者會先以觸發的開關開始談起,先讓大家有個基礎的認識。
▲其實投影鍵盤也是屬於鍵盤的一種,不過其觸發的方式就不是我們本篇探討的3種架構,而是以紅外線偵測為主。
▲對於鍵盤手感的表現,是可以透過彈力曲線圖的方式來呈現。藍色線為壓下時的力量變化,到達鍵盤的底部E點時,便會從紅色的線回到原始點。每把鍵盤的彈力曲線圖都會有所不同,不過對於一般薄膜式鍵盤來說,基本上都會比較像是此圖表現。
最普遍的鍵盤:薄膜式鍵盤
薄膜式鍵盤的內部構造,主要是由3層導電薄膜組成,最上層與最下層使用導電原料印出電路,在按鍵觸都會有個圓型接觸點的導電區域。中間層為絕緣層,避免上下層的電路直接接觸造成短路,在每個按鍵接處的區域會留有約5mm的小孔。當壓下按鍵時,第1層導電薄膜會受到擠壓而透過中間絕緣層,與第3層導電薄膜接觸形成通路,訊號就此送出。
如果對於鍵盤沒有特別研究的話,相信桌上擺放的就是薄膜式鍵盤,價位最低可能從100元起就能買的到,這是因為這種設計的成本「通常」較低,因此也是目前鍵盤的主流。但也不是代表所有薄膜鍵盤就一定便宜,畢竟用料與結構上的不同也會影響成本,還是要看廠商的設計為主。
橡膠帽是手感影響元素
當壓下鍵帽時,橡膠帽會受到力道而彎曲,最後導致上下層的電路接觸而送出訊號。而在這的彎曲過程所帶來的回饋力道,我們稱之為手感。但由於每家廠商對於橡膠帽的設計都略有不同,因此手感也會完全不同。另外,如果使用時間長久,橡膠帽的塑料通常都會變質老化,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鍵盤打久了按鍵就變的十分難按,或者按下按鍵卻彈不回來的情形。
另有其他剪刀腳等機械模組
由於單獨使用橡膠帽的回饋手感有限,因此有廠商在橡膠帽旁加上X型的機械結構,穩定整個鍵帽,回彈時也能讓鍵盤完整的回到原始狀態。以目前的筆記型電腦來說,都是採用剪刀腳的結構。但剪刀腳的設計每家都略有不同,其實打起來也是有所差別。
如果撇開剪刀腳不談,還有其他種機械的模組可以使用。例如i-rocks採用POM導套設計,或者是早期的Cherry MY系列、Acer 6311,以及IBM座屈式設計也是屬於機械模組的薄膜式鍵盤。雖然這些鍵盤的內部構造可能會將橡膠帽改成彈簧結構,壓按的過成有些還會發出聲響,但觸發核心還是以導電薄膜為主。
▲薄膜鍵盤的內部主要結構,就是由上方的橡膠帽壓按到下方的導電薄膜來進行觸發。
▲剪刀腳結構鍵盤不只可以降低鍵盤的厚度,也能提供穩定的手感,例如此圖即為筆電的鍵盤內部構造。
▲i-rocks K10在橡膠帽的上方設計十字軸POM導套,可以替換機械式鍵盤的鍵帽。但對於有些店家會將此類視為機械鍵盤販賣,但實質還是為薄膜式鍵盤。
下一頁還有:機械鍵盤深入介紹